疾病吃鱼八忌(2)

5.河豚有毒切忌吃 1986年底,福建省漳浦县西林村渔民捕回50多公斤河豚要倒入厕所当肥料。几户村民看到这些鲜鱼烂粪用觉得可惜,就你三条,他五条地拿回家中煮着吃。当晚,全村35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中4人严重中毒致死。

河豚是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味道鲜美,但有剧毒的鱼类。河豚品种很多,一般品种的鱼卵、皮、肝都含有毒素,有些品种连肌肉也含有较强的毒素,用一般烧煮的方法并不能解毒。无论人、畜吃了以后都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对此,希望各地在捕捞、零售过程中发现有河豚时,切忌食用或出售,应即送交水产部门集中处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6.忌吃腐败的“青背红肉“鱼 鲐鱼、舵鲣、沙丁鱼、金枪鱼、秋刀鱼、旗鱼等海鱼,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体形象纺锤,背青灰色,体旁的肌肉呈红色,俗称。青背红肉”鱼。有的人吃了这些鱼类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就感到口唇发麻,头晕胸闷,面、颈和上身皮肤潮红,双眼结膜充血呈水汪汪样,心跳加快至120~160次/分,有的还出现荨麻疹。少数人还可以出现哮喘、腹痛和短暂腹泻(2~3次)。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酩酊样”(俗称酒醉祥)中毒反应。由于中毒的某些症状与过敏反应相似,所以又称为“类过敏食物中毒”。

毒从何来?原来,“青背红肉”鱼体内含有许多组氨酸。当在储运、批销过程中,若保藏不当,鱼体受热升温,附在鱼体上的产组氨细菌乘机大量繁殖,组氨酸便被分解成组胺,并积聚在鱼体内,这种组胺就是致人“酩酊”的毒素。组胺对人的中毒量为每公斤体重1.5毫克。具体地说,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吃了含90毫克的组胺鱼,就会产生中毒反应。

为了防止组胺中毒,除不吃上述腐败的“青皮红肉”鱼外,还要注意不要用“淡腌法”贮存,因为少量食盐对产组胺的细菌是一帖补剂,它可大大增强组胺细菌的活力,使组胺生成量成倍增加。另外,这类鱼有“自热”现象,如暂不食用,要放在冰箱里冻存,切忌任意堆放,以免发热变质。烹调时加些醋(500克鱼约加25克醋),可使碱性的组胺毒素65%以上被破坏,从而收到调味和减毒的双重效果(但产生大量组胺的鱼,是不能食用的)。

【1】 【2】 【3】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八忌 2 吃鱼 -- 饮食 禁忌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