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我们真的越来越"缺钙"么

 

成年人每天需摄入800毫克的钙才能保证正常骨骼的需求,但我国居民一般摄入量只有400毫克左右,虽然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钙的摄入量一直不够,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那中国人真的需要吃那么多钙吗?哪些人需要补钙呢?

 

有人质疑,中国人真的需要吃那么多钙吗?虽然只有400毫克钙供应量,为什么以前也没听说过那么多骨质疏松患者呢?一代一代的人不是都长得很好吗?这件事情要从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发生了变化。

 

国外一些书籍说到,在几十年前的中国,虽然不喝牛奶,但几乎没有听说过人们担心自己骨质疏松,于是判定中国过去没有骨质疏松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那时候营养非常合理,老年人的骨骼质量非常高。

 

不能忘记的是,在进入现代生活之前,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国人的预期寿命还不到40岁;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只有60多岁。也就是说,还没有等到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很多人已经因为其他疾病而去世了,自然显得骨质疏松不是一个大问题。

 

二、医疗统计数据是否健全的问题。

 

在几十年前,人们的健康意识远不如现在强,虽然民间有“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的说法,生育多胎的女性因为长期钙和维生素D供应不足,出现骨质软化,甚至发生骨盆变形的案例并不罕见,中老年妇女更是常常出现腰痛、背痛、身高下降、弯腰驼背等问题。民间还一直流行着“老太太怕摔跤”之类的说法,不少老年妇女身体本来没病,一旦摔倒骨折,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这些足以证明,所谓古代没有骨质疏松问题的说法,是非常不合事实的。

 

只不过,那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痛苦都是骨质疏松造成的,也从不因此去求医,所以很少出现这方面的医疗记录和统计数据。

 

三、人的骨骼成长状况和身高问题。

 

在出生之后,一直到25岁之前,人体都在不断地积累钙,骨钙的总量不断提高。显而易见,在同样的骨质密度下,骨骼总体积越大,需要的钙就越多。在膳食钙摄入不足的情况下,人体为了保障骨骼的质量,除了提高钙的利用率,往往还会用控制骨骼总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结局就是虽然骨质密度合格,但身高却不能达到遗传的最佳状态。

 

在几十年前,国人普遍的营养问题是优质蛋白质供应不足,甚至很多贫困地区热量供应也不足,钙不足的问题显得不那么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在多数人的饮食当中,优质蛋白质已经满足需要,但膳食钙的摄入量却停步不前。这种情况下,膳食钙就可能成为制约身高增长的关键因素。

 

虽然身高矮一点并不影响寿命,也不影响健康,但毕竟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英俊挺拔,女儿能够亭亭玉立,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整体形象,关系到未来的求偶甚至求职竞争力。

 

从世界上来看,钙的摄入量和骨质疏松发病率之间并无相关性,但对同一人种而言,膳食钙摄入量和平均身高有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如果希望自己孩子的身高达到遗传潜力的最大值,那么把钙摄入量提高到推荐水平上,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措施。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缺钙 补钙 骨质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