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是救星还是利益纷争的牺牲品

三十年来,治病成本越来越高,老百姓越来越瞧不起病,得不起病。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压在庶民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说法,越来越难挣的钱与越来越高的医疗成本之间的矛盾关系,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在此背景下,养生防病的图书成为畅销品种,老百姓如饥似渴地追捧轮番上场的养生专家,梦想着一碗粥、一个穴位就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这是可能的吗?从理论上讲是可能的,从现实上讲,则纯属痴梦。

笔者曾参加过一个中医论坛,老一辈的中医师感慨现在医院开的药越来越多了,往往病没治好又把胃吃坏了;而以前的老大夫往往开上几味草药,一小包,煎上两付就好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现象呢?这里有一个普遍性的矛盾:医生以救死扶伤为标准,尤其是中医以济世为则历来被尊为仁术,把病治好是最关键的,但医院市场化运作了,以挣钱为目的,开的药少挣的钱就少,医术沦为次要的,挣钱多的大夫才是好大夫。你揉一个穴位就把病治好了,医院干吗吃去?所以从现实来讲,老百姓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为什么从理论上又是可能的呢?

大家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奇技妙诀,因为得道之人参透了宇宙中的很多密码。为什么那么多老字号,做出来的东西比其他的好,就因为常识之外还多那么一点诀窍。为什么某某家的烧鸡最好吃,就因为他知道多放那么一两味料。笔者一友人曾不幸染疮疾,辗转多家医院花了几千元也无疗效,后慕名去找一老农,几块钱的膏药就贴好了。而那位老农甚至赤脚医生都不是,只有祖上传下来的几个专治疮痏的偏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然而传留下来的只是吉光片羽而已。因为奇技妙诀自古就是秘不示众,单线传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是古人自私吗?我以为不尽然。这种易简之道一旦传开,很多人会丢掉饭碗,特别是那些饱读书卷的知识分子类型的同行,会因此丢掉脸面和荣誉。这样一来就打破了社会状态的一种平衡,故而不为(亦不能为)。所以说,理论上,是有更为易简的神技妙术的,但可惜没有传留下来,或者即使传留下来,知识分子也会不约而同地举手否决。用学人黄以明的话来说,中国历来就是“去掉一个最高分”。总之,理论上的最佳方式,在以利益为标准的现实中,从来不会实现。

如今,张悟本(们)冒了出来,一碗绿豆汤就能抵千元医药费,渴望健康的芸芸众生真的就有救了吗?根本不可能。首先,从能力上讲,张悟本只是略通医理,他看起来很“神”,只不过是夸大了一些被人等凡视之的常识,满足了老百姓求之若渴的“去病如抽丝”的企求。一部分粉丝在其“指导”下,进入群体热潮下的精神振奋状态,自然会感觉变好,但真正的健康是常态下的愉悦、平和。静下心想一想,都会发现,这种疯狂英语般的养生热潮,已完全违背了中医所推崇的澹泊、宁静的心态,这种躁妄之气,已经很不正常了。更重要的是,近日来对张悟本不约而同、群起而攻之的讨伐,暴露了更加令人失望的真相。

连日来,北京晨报的《张悟本神话调查》、新京报的《张悟本履历调查》、北京晚报的方舟子答记者问、BTV《身边》栏目嘉宾董路的博文......如此大面积的攻击,尽管披着探讨中医的外衣,还是掩饰不住四处弥漫的利益纷争的硝烟。张悟本主张不喝酸奶,把菜市场当医院,很明显触痛了哪些利益集团。国家卫生部主管的《健康文摘报》5月28日头条《该不该相信“张悟本养生法”》暴露了更多的真相,短短千余字的文章就祭出了“北京某三级中医医院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处处长”几位专家、领导来“拨乱反正”。而张路在博文《张悟本,你紧张什么》中曝光:张悟本背后有“经济人”在操作,有“企业”在运营,“日进斗金”,张悟本也不过是他人牟取利益的工具。关于张悟本的是是非非,原来与中医无关,与养生也无关,不过是既得利益者与后起抢食者的利益纷争。

从张悟本的“紧张”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不能承受之重,他被老百姓视为健康的希望与“救星”,而实际上只是利益纷争的工具与靶子。这是张悟本的悲剧,更是渴求健康的老百姓的悲剧。(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利益 还是 张悟本 中医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