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人饮食文化的两面性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而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则是植根于不同环境的饮食文化本质的差异性。如对原料的选择、烹调习惯、进食方式、饮食观念等方面,各国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谨想通过中国饮食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两面性这一问题,来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探讨,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和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更深刻、更有效地感受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内涵,使之有益于现代餐饮业的发展。

首先,从菜肴制作上看,国人一向推崇“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生活哲理,强调五味调和。国人认为,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果腹,它同时应具备善和美两种功能,故国人习惯把好的菜肴称为美味佳肴。《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中云:“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这就是中国烹饪的最大特色——五味调合的真实写照,其宗旨便是服从和有益于健康,这也可称为对真善的追求。而在此基础上的调和,则是为了满足人的视觉和味觉而设的,故可称为对美的追求。这种调和的发生、发展,必然会对菜肴原有的成分带来某些改变,因而可能导致其部分营养成分的流失。时至今日,强调调和的饮食习惯仍随处显现在国人的饮食文化当中。即使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揭示科学营养的真正内涵,国人并已大体明晓饮食营养的科学意义,但他们仍然囿于对饮食传统的追求和发展上,往往片面地倡导美味。从另一方面讲,现代人所持有的科学营养观,表现在制作食品上,标准非常之严格,其成分之复杂,量化之明细,非本文所能尽言。而国人对此却困惑不解,认为这如同去医院看病检查,烦琐而无意义。实际上,中国菜脂肪多、胆固醇高、钠含量过多等,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国人仍然躺在先民们培植的饮食文化大树的荫影下,享受着营养不合理的美味。倘若我们仍一味的按传统烹制方法来烹制菜肴,这与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社会生活也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社会是否适应,能否在相互矛盾的双方中寻求某种统一呢﹖不少业内人士对此已作了种种努力,我们期待着这种努力能产生更明显的效果。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饮食文化 国人 传统 营养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