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小编 2014-05-14 17:58:55
是馒头变了色,还是人心变了色?如今再回顾2011年“染色馒头事件”,我们发现,很多从前我们所认为的“常识”,现在又变成了“疑问”,而曾经的“疑问”却仍没有解决。
2011年“染色馒头”被遗忘的疑问
1、过期食品是否能够回用?
任何食品都不应当篡改生产日期,过期之后就必须下架,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企业因此受到惩罚,是咎由自取。不过,过期的馒头怎么办?如果没有发霉变质,只是干了一点,是全部烧掉?当垃圾埋掉?实在有点可惜,不符合低碳社会的理念,总要想办法利用才好。
馒头过期后的主要安全问题是长霉,和面包是一样道理。馒头放了几天,如果表面生霉,整体变干,一般会怎么办呢?在我小的时候,家里都选择去掉表层之后再利用。父母曾把干馒头切碎混在面浆中泡软再用来做鸡蛋煎饼,也曾用汤泡馍的方式掰碎泡在热汤里吃掉。那时候还真没考虑过什么过期安全性的问题。
父母这么做,孩子自然能够接受。可是企业这么做,人们就很难接受了。比如说,过期馒头确实没有长霉变质,这件事情谁来确认?重新制作馒头之后能不能达到质量标准?没有看到行业相关制度。同时,用剩馒头做新馒头,即便经过检验和消毒,即便做出来的馒头安全性没问题,质量达到标准,也必须告知消费者。事实上,企业完全没有告知。
不只是馒头,所有这些过期食品后来都去了哪里?是拿去做成动物饲料,还是用来做成工业淀粉原料呢?这个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法规。
2、添加剂无害,食品就安全了?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假玉米馒头中加入的各种添加剂卫生质量合格,添加量也不超标,仍然会有很大的社会危害,这是媒体没有提到的,但我认为是最大的危害之一。
谁会去购买玉米馒头等粗粮馒头?是那些关注健康的人。其中很多都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他们听了医生和营养师的忠告,决定多吃粗粮,于是把白面馒头换成玉米馒头。但是,他们买到健康了吗?他们买到的是染色加香精的白面馒头。其中没有玉米的营养,没有玉米中的纤维。他们的餐后血糖没有得到改善,他们健康生活的行动被欺骗了!
这些人长期餐后血糖无法控制,癌症、白内障、肾功能衰退、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危险增加,后果很严重。可见,利用顾客追求健康的意识,在“健康食品”中掺假,是很恶劣的欺诈。
馒头事件只是食品品质问题的冰山之一角。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超市采购主食品和熟食品,越来越多地在餐饮店就餐。如果对非包装食品和餐饮食品不能及时有效地规范管理,我们的食品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3、食品可以不加任何添加剂吗?
面包里要添加多种食品添加剂,这一点人们心理上早就已经接受了,标签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没有添加剂的面包根本没法在超市卖,不到一天就会变干变硬,两天就要生霉,而且口感很差缺乏弹性。现在的面包几乎都要添加面粉改良剂(氧化剂和抗坏血酸)、面包改良剂(硬脂酰丙酸钙等复配乳化剂,还可能有酶制剂、植物胶、改性淀粉等)、防霉剂(丙酸钙或丙酸钠),此外还常有香精、色素、甜味剂、增香剂、酵母营养剂等。加了添加剂的面包放四五天仍然不长霉,质地仍然柔软。
理论上来说,凡是面包用的这些添加剂,大半对馒头也适用。在超市卖的馒头,如果连两天的保质期都没有,怎么销售?因此,只要进入商业销售,馒头中加入各种食品添加剂就成为必然。
有人说,“我就要白白胖胖的大馒头,不要任何添加剂,不行吗?”不行。不加氧化剂,馒头就不可能是白白的,而是淡黄色的。不加氧化剂,馒头就不会那么膨大,“胖”不起来。等买到手里还是“胖”得可爱的柔软状态,没有变干长霉,离开乳化剂和防霉剂是做不到的。
目前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中,所有添加剂使用范围都没有馒头之类的项目,是因为法规滞后于现实。当初制定法规时没想到馒头不在家里做,而是转移给了企业大规模生产。
真正令人担心的,并不是在馒头中使用包括柠檬黄、防腐剂之类的添加剂,而是添加剂的数量是否超标,品种是否合适。众所周知,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管理水平比较低,很难把握添加剂投放的准确数量。食品添加剂正规用量都很小,使用剂量都有严格限定,绝对不是用勺子、碗和手抓就能搞定的事情。用脚后跟思考都能明白,餐饮企业和这些小作坊如果爱上了食品添加剂,用量超标、混合不匀、使用品种不合适的可能性很大。
如何辨别“染色馒头”?
“染色馒头”多伪装成“染色玉米馒头”。玉米是粗粮,玉米粉制作的食品,外观、手捏感觉均比较粗糙;吃在嘴里,有些糙口。而市场上一些“玉米馒头”手感松软、细腻,吃起来感觉不到玉米的香味,而且颜色黄得不真实。这种“玉米馒头”里,极有可能添加了色素等添加剂,而这种色素多以柠檬黄为主。
鉴别方法:柠檬黄是一种合成色素,我国规定在食品加工中最大使用量极微,超量使用对食用者健康有危害。鉴别“玉米面食”是否掺入了色素,可取少量样品加水浸泡,被柠檬黄染色的“玉米面食”滤液呈黄色。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再审染色馒头 2011年被遗忘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