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9 20:15:00
在春意怏然的春季,很多人都喜欢去郊外游玩,因为此时青草刚冒芽,树木也刚刚发芽,但也要当心“春寒”的侵扰。毕竟这个冷暖的交替时间,我们还是要好好保暖,做好春季养生的工作。
如何才能防治“春寒”侵扰?春到大地,给万物带来了生机,然而早春却寒意正浓,人们仍觉得很冷,所以民间素有“春天冻人不冻水”的谚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春天是冷暖气团的过渡时期,北方冷空气的势力还很强,导致了春天多风的天气。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快越多,人也就觉得更加寒冷。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当气温在 0 ℃以上时,如无风时为1 0 ℃,若是三级风刮来,使人感觉气温只有 5 ℃,在五级风时,人会感到气温像 0 ℃一样;而当七级风时,人就会感觉和零下 3 ℃时相同。通过上述实验,说明了气温在零上时,风力每增加二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 3℃~5 ℃。这种看起来似乎天气暖和了,而实际上人们仍感觉相当冷的情况,在初春季节尤其明显。
第二,众所周知,地球表面的热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光,但空气直接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很少。原因是太阳光的能量首先被地面吸收,转化为热能再由地面将热量传送给空气。所以,白天越是靠近地面,空气温度就越高些。冰雪冻土在阳光照射下融化得也早一些。但冰雪冻土融化过程中又需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使得地面温度不可能上升得很快,以致人们仍然感到寒冷。
有鉴于上述原因,春天除了防止风邪伤人,亦需要防寒,尤其是在早春时节。古语道:“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就是提醒人们当心春天里的“冬天”。就拿脑血管病来说,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峰皆在每年 1 ~2 月份。统计分析认为,这与月平均气温、气压对目对湿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大气中温度和相对湿度低。气压高,气候干燥,体表蒸发快,体内的红血球积压和血液粘稠度就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加上血管收缩的时间相对延长,故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
春季养生预防春寒防治方法:
由于早春时节寒冷、干燥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会乘虚而入,特别有利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滋生;同时脑血管患者发病率也颇高。由于春寒、温度低,体内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导致脑血管意外。对于中老年
人来说,室温最好保持在 1 5 ℃以上,睡眠时盖得稍厚一点,以不出汗为原则;衣服不要脱得太快。要多饮茶、多喝姜液、食用菌汤。多吃草菇、香菇、平菇、蘑菇等汤菜。原因是:茶叶中的茶色素可以对抗纤维蛋白元、防止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在黑木耳中含有一些妨碍血液凝固的物质, 以有效地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液迅速凝固。香菇等含有香菇嘌呤碱,可降低或抑制胆固醇吸收。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年轻姑娘由于爱美,往往在早春三月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装,这样对健康很不利,因为气温太低时,肢体暴露部位感觉寒冷甚至起鸡皮疙瘩。一般地说,妇女膝关节对冷空气的袭击较为敏感,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因此,女士在早春三月更应做好肢体暴露部位的保暖,切勿为了爱美而影响了健康。
这个时节户外的景色的确不错,但要当心冷暖哦,别生病了,春季养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更多和养生有关的文章,编辑推荐:春季养生保健知识:多伸懒腰身体好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