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0 14:18:57
健康养生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各个节气有各个节气不同的养生进补特点,我们要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来进行养生,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功效。养生不能只靠一时兴起,而是要长久坚持下去,才会有效果的。
二十四节气养生进补的特点
保健养生的四季进补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营养学”和“饮食学”,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历代食疗营养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医学的鲜明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不仅贯彻在运用一般的医疗行为(如药物、针炙等)中,以防治疾病、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也充分体现在中医食物的四季补养中。如《千金要方》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存生也”,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指出不注意饮食营养卫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说明了注意饮食卫生对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预防”包括无病防病和有病防变两重意义,四季食物疗养也是如此。人体在未病之时或患病之后,都需要注意营养卫生和调理,并以饮食作为调治疾病、防止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饮食效果不够满意或失效时,才诉诸药物治疗。如《千金要方·食治》相当明确地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医。”《素问》亦强调指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注意不要一味用药攻伐病症,而应该在用药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否则药物将会在治病的同时损及人体正气。
(2)辨论配食
辨证论治(就是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不同的病情,结合病人的精神、体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全面综合分析,从而正确地辨认出不同的“证”,然后针对不同的“证”施以恰当的治疗,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是中医疗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精髓之一,这一原则贯彻于中医的多种疗法中,同样也体现在食物调养中。多种疾病都有其饮食宜忌,讲求饮食宜忌,是疾病能否早日痊愈,抑或趋于恶化的关键,必须十分注意。在中医的食物调养中,特别重视脾胃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而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能运化水谷精微而把食物的精华输送到全身,是后天给养的来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对于战胜病邪、恢复机体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地说,大多数疾病的病程中,脾胃功能是减弱的,食欲大多呆滞,对此必须特别注意;即使与病症相宜的饮食,也应适当控制,切忌进食过多,反而增加脾胃负担,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复发即所谓“食复”,或引起其它病症。对于虚弱的病人,虽然很需要在饮食上给以调补,但由于其脾胃消化、吸收、运化的功能状态而给予不同的膳食,这是辨证配食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在辨证配食时,要根据病证阴阳、虚实、寒热,根据《内经》中提出的“虚者补之”、“实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疗原则,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对虚证,要注意区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要注意区别是阴虚还是阳虚而给予补养的食品,阳气虚弱者应该甘温益气,以便阳气旺盛;阴精亏损者应该补益精血,以使阴精充足;阴虚火旺者宜用甘凉清补(清补的食品主要有山药、莲子、百合、冰糖、桑葚、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绿豆、鸭、甲鱼、蚌肉、鸭蛋、面筋、牛乳、薏苡仁、粳米、小麦等),阳虚畏寒者宜用辛甘温补(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鸡、鸽、鳝鱼、海参、淡菜、荔枝、桂圆、板栗、红糖、胡萝卜、糯米等)。对于实证,则要辨别是哪种实邪,如病由热邪引起,要给予清凉的饮食(如西瓜、鲜藕等),如病由寒邪起,就要用温热的饮食(干姜、羊肉、红糖等)。
再次,还要辨明疾病属于哪一脏腑,根据病症所在的脏腑采用不同的饮食进补方法。如《灵枢·五味》曰:“脾病者,宜食糯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茸;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这种依据脏腑辨证进行配餐的饮食方法,并非杂乱搭配,毫无原则的,而是以中医五行生克为其理论基础的。例如牛肉、枣、葵等既用于脾病又用于肝病,这是由于甘可入脾补脾,而甘味又可以缓肝之苦急,不致使肝木偏旺而克脾土,从而使脾病得以康复。
此外,历代的劳动人民还在实践中总结不少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效果的食补方法,如葱白、豆豉驱散风寒,马齿苋治痢疾,鲤鱼、赤小豆利水等,都可以根据病情适当选用。以上所举饮食进补的例子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如能掌握辨证配食这个食补原则,就能灵活变化,应付自如。
(3)“三因”制宜
“三因”,即指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就是要根据病人、地域及天时的不同,而灵活动用不同饮食调理的方法。这是四季二十四节气饮食的重要原则之一。
(4)性味辨解
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疗作用,是因为它们与药物一样,本身也有性味的偏胜。们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针对疾病的性质,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调
整人体气血阴阳,祛邪扶正,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药有药性,食物有食性,食性和药性一样,可分为四气(或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热温凉、辛甘酸咸苦。但是,食物的四性不如药物的四性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只分成温热性和寒凉性两大类,而介乎两大类之间者则归入平性(即不冷不热之类)。食物之温热寒凉,是根据它们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来决定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如发热时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荠等),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一般属于温热(如阳虚的人食用羊肉、生姜等食物)。食物之性味必须与疾病的属性相适应,不同的证有其不同的饮食禁忌。如寒证应忌食生冷、瓜果等寒冷性食物,而宜食温性、热性食物;热证宜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热性食物,应忌辛辣、姜、葱、蒜、烟及油炸之类;阳虚宜温补,忌食寒凉;阴虚者宜清补,忌食温热性食物。又如肺结核患者,大多数属于阴虚体质,应禁忌辛辣动火、伤阴伤络的食物,若食之可能引起咳血;水肿病者,必须忌盐,因盐属咸寒之品,可使水肿加重;肝是上亢之体,应忌进食动风或动火之物,若食辛辣、温热之物,易致动风升阳,使病情加剧。食物的五味与治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一般认为;辛辣,具有行气、活血、发散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的食物多含有辛味(如葱、姜、薄荷、辣椒、胡椒等),辛而温的食物则兼能散寒。甘味,具有和中缓急、补益中气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证及拘急疼痛的食物多为甘味(如蜂蜜、饴糖、甘草等)、甘味食物而质润者则兼能润燥(如蜂蜜等)。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通常以治疗虚汗、泄泻和遗精诸证的食物多含有酸味(如乌梅、山楂等)。苦味,具有宣泄、燥湿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热证秘结心烦、肺气上逆喘促,以及寒热湿证的食物多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莴苣等)。咸味,具有散结、软坚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硬结、瘰疬等的食物多含的咸味(如海带、海蜇、海藻等)。
此外,疾病所在的脏腑不同,其所需食物的味也不尽相同,《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欲苦,肝欲辛、肺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可见饮食进补与食物的“味”的密切关系,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
(5)贵在调和
既然食物有不同之性味,各种性味又各归于不同的脏腑,那么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须讲究食物的五味调和,注意食物补养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节制宜忌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则强身防病,以及延年益寿的目的。首先,食物的宜忌与正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以及患病情况下的阴阳调和、机体修复、扶正祛邪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奉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指人体应使摄入之食物五味比例协调,这样才能使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身体健壮。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几味,五味即失去调和,则可由于五味有所偏胜,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受损,病邪易乘虚而入。对于病人而言,五味之调和更讲究,切忌偏嗜某味,否则将重病情,变证丛生。这是因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烦心”,从而使人发各种变证。同样,对食物的寒热温凉,也应注意调和,不宜多食偏寒之食物。饮食禁忌,是指患者在病症过程及其恢复期,应当注意某些与疾病不相宜的食物不可食。尤其在疾病恢复期,由于人体病后邪气甫去、正气未充,肠胃不胜过度负担,如仍贪食厚味或饮食过饱,则肠胃复损,病邪复侵,病症可能再度复发,中医所谓“食复、病遗”即指此而言。如对外科疮症可能再度一般有忌食某些鱼类、海产等“发物”的说法。
还有,食物的搭配需要互相配合,将不同性味的食物适当搭配在一起食用,可产生协同作用,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如黄芪加薏苡仁,可以加强渗湿利水作用;赤小豆配鲤鱼,则利水作用更好;又如水产物一般多属寒性,烹调时需加葱、姜等,目的之一就是以葱、姜的辛温来调解水产食物的寒性。此外,还要十分讲究药物与食疗的互相配合问题,即在药疗的同时要注意选择与药效相宜的食品。中医书籍中提出了不少服药时的食物禁忌,例如服牛膝是忌牛肉,商陆忌犬肉,桔梗、乌梅忌猪肉等等。这些经验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值得我们参考、验证。同时,应当注意食物的性味与所服药的性味有否矛盾。服热药时应配以热性食物,若食了寒性食物,即能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故必须尽量避免;服发汗解表药时,要禁忌生冷酸性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收敛作用,会使药物的发散作用不能发挥,从而影响疗效;服滋补药(如参类、鹿茸等)是禁食萝卜,因为破气、伤气之物,会使此类药物失效;服健脾、和胃、宽中药物时,忌食豆类、油腻食物等。
不同节气间配合得当才能发挥养生最大的功效,因此,大家在不同节气的时候,要注意养生的选择,这样可以让养生事半功倍。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