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秋季养生保健要讲究哪些

  中医秋季养生保健要讲究什么?中医养生是我们传统的养生方式,在不同的季节都有不同的养生方式,那么中医秋季养生保健要讲究什么呢?微微健康网告诉大家,秋季是个由热变凉的季节,要注意的事项很多,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医秋季养生要注意的几个事项吧!

 

 

  秋季自古以来就伴随着各种诗人的愁思,这多多少少与它的气候特点有关。秋季是夏季想冬季转换的过渡期,在此阶段,天气由热转凉,早晚温差变大,气候逐渐干燥,通常是感冒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心血管患者应该提高警惕的季节。秋季气候的骤然变化,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因此应该多注意这一季节的养身之道。

 

  就中医的原理看来,秋季阴气始盛,阳气始(渐)衰,气候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的自然状态。人体的阴阳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的过渡,阳气开始收敛。此时,应调摄精神,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这样,人的形体和精神活动才能和秋天阴升阳降、阳气开始收敛之状态相适应,符合秋收之规律,此谓“养收之道”。

 

  饮食要滋阴忌燥

 

  秋气为燥,燥最易伤津液,而见口干、唇干、咽干、鼻干、皮肤干燥、干咳等“燥”性表现。因此饮食以“润”为主,以养阴润燥。

 

  养阴润燥的食物主要有蜂蜜、百合、银耳、山药、莲子、核桃、芝麻、梨、香蕉、话梅等。“话梅特别适合秋季食用,中医认为酸甘化阴,话梅酸酸甜甜正好符合‘以润为主,佐以酸味’的养生法。” 此外,还应注意多饮水。

 

  秋天要避免过食辣椒、胡椒、羊肉、狗肉等辛燥之品。而且,秋季气温渐凉,脾胃对寒凉比较敏感,应避免冷饮凉食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另外,刘宗莲提醒,秋季不应大补。因补药多为甘温之品,容易助燥伤阴。

 

  别为“悲秋”左右

 

  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道出了很多人在秋季容易产生的悲秋情绪。刘宗莲说,秋天容易使人情绪低落,心情抑郁,所以应随时调整好精神,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生活上要正确面对利害得失,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以保持心胸开阔,促进身心健康。

 

  秋季运动宜在傍晚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节,但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汗出太过,伤阴助燥;避免过量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运动可以推迟衰老过程的到来,还可以预防各种加速衰老的中老年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适宜的运动有散步、登山、武术、体操、慢跑、蹬车、游泳等,通过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相反,如果过度安逸不运动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形成血栓。

 

  另外,秋季早晚寒凉,变冷的空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威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因此,心脑血管病患者秋季不宜晨练。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锻炼最好在晚餐之后,如果是上午活动,也尽量晚一些,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怎么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