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要“三防”:防黏、防酸、防脏

 

血液是生命的命脉。因为血液承担着“灌溉”与滋养全身组织与器官的重任,如果出现异常,身体各处都会受到伤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日常生活中,究竟该如何保护血液呢?

 

一防血液变“黏”:定时喝水,遵医嘱服用中西药

 

血液“黏”,有危险。险就险在变得黏滞的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有形成血栓之忧。而血栓一旦形成就可能阻塞血管,进而导致悲剧发生。如堵塞脑内血管,可引起昏迷、半身不遂,谓之中风;堵塞冠状动脉,则心脏供血中断,诱发心肌梗死。这些都是要命的疾病。换句话说,若要心、脑平安,务必防止血液变“黏”。

 

防范措施:平时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特别是晚上临睡前与清晨起床后喝一杯(约200毫升)温开水;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丹参、川芎、五灵脂、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中药以及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西药。

 

二防血液变“酸”:多食蔬果,控制荤食

 

人的血液中既有碱性成分,又有酸性成分,正常情况下两类成分处于相对平衡而略偏碱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各项生理活动正常进行,身心健康。

 

如果食物结构不合理,吃入过多酸性食物,将使血液中酸性成分增多,招致轻微酸中毒,形成“酸性体质”,从而成为多种疾病的“温床”。据临床医生统计,70%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的人身上,诸如风湿性关节炎、低血压、腹泻、水肿、偏头痛、牙龈炎等,故血液变“酸”是又一个致病的隐患。

 

那么,什么是酸性食物呢?这里须先弄明白一个概念,食物的酸性或碱性不是根据其味道的酸甜而定,而是根据食物进入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的性质来区分的。

 

例如,各种肉食、蛋类、大米、面粉等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为带阴离子的酸根,味道虽不酸,但属于酸性食物,特点是含硫、磷、氯等非金属离子多。蔬菜、水果、牛奶等则相反,虽然其中不少品种味道是酸的(如水果中的苹果、杨梅、樱桃等),但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为带阳离子的碱根,其特点是含钾、钙、镁等金属元素多,故属于碱性食物,可中和血液中过多的酸性成分。

 

由此可见,为防止血液变酸,有效的办法是适当控制荤食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进食量。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血液 血管 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