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医生谈谈心脏支架咋用才靠谱(深阅读)

 

如何“管住医生的手”?

 

实现集中招标采购,改变医生的激励机制,对特殊耗材严格监管才是治本之策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明确,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对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定期评估,对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在缺乏全国统一评估标准的情况下,这一规范文件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此,饶克勤认为,从医院、政府管理层面来看,改变不规范竞争与使用现象,要做到三点:首先对心脏支架等高值耗材实行统一、规范的招标采购,部分消除流通领域的腐败现象。其次,建立卫生技术的经济学评价机制,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成本、效果、效用评价。“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机构对新药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高值耗材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评价,符合要求的才能准入和推广。”第三,规范医生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医生和厂商之间的利益纠葛,加强监管,同时推动监管信息的透明化。

 

医生建议,各地卫生部门的质控机构将质控结果向人大、政协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消除社会疑虑。

 

专家认为,需要规范流通秩序,包括集中采购,整合生产厂家,倡导国产化,但最关键的是要改变医生的激励机制。

 

“最终的处方权、使用哪款医疗器械的决定权还是在医生手里。因为医患双方在专业知识占有上存在差异,经常是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医生有可能向患者介绍非采购招标的产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教授说,因此,需要真正“管住医生的手”。

 

国外有何借鉴经验?专家们介绍,美国是最早对医用耗材实行管理的国家,对于心脏支架这类特殊耗材实行严格监管,包括质量体系检查、上市后监督研究、器械跟踪访问和医用耗材报告,对收受回扣的医生的处罚非常严厉;德国注重从医保预算进行控制,保险公司与医院谈判后签订合同,如果合同医院、合同医生超过了预算,保险公司就要从付给医生的费用中扣除。

 

心脏支架价格虚高,水分多,再加上患者的不了解,很容易就被一些医生骗进来,任他宰割。相关文章链接:出现哪些症状的时候要去看心脏科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心脏支架 心脏病 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