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酸缺乏的危害及病例研究

泛酸的别名及病例

“泛酸”,或称“吞酸”,或称“吐酸”。一般而言,胃中酸水上泛而吐出者为吐酸,上泛至咽随即咽下者为吞酸,不吞不吐为泛酸。泛酸似较吐酸、吞酸略轻,是吐酸和吞酸的前提,比较多见,因此病名似应以“泛酸”为妥。一长期以来,受河间、东垣影响,一般对“泛酸”仅仅列出“寒证”与“热证”两种。证之临床,并非如此简单。
  1.饮食积滞案赵女,27岁,200"6年1月24日就诊。主诉:经常泛酸,暖气,近l月加重。胸骨后并背部疼痛,脘腹胀满不适,大便干结、一周1次,腰酸,白带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有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痛经史。证为饮食积滞;治以行气导滞;方用木香槟榔丸化裁:木香15克,槟榔15克,青陈皮各12克,枳实30克,厚朴15克,大腹皮30克,佛手10克,元胡30克,白芍l5克,丹参30克,降香l0克,蒲公英30克,煅瓦楞30克,14剂。二诊(2月7目):泛酸止,胸骨后不疼痛,嗳气减而未尽,大便3日1次,背部仍疼痛。后以上方’治疗4周,除大便依然3日1次外,泛酸消除,其他症状均明显改善。
  2.痰湿内阻案方女,60岁,2007年8月14日就诊。主诉:泛酸,2月余。嗳气,恶心,呕吐,胃脘痞胀,食后更甚,大便欠通畅,形体偏胖,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细弦。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脂肪肝病史。证属湿阻脾胃;治以燥湿健脾,降逆和胃;方用平胃散合香薷散加味:苍术10克,厚朴15克,陈皮10克,半夏l2克,藿香15克,香薷12克,扁豆12克,苏梗12克,竹茹10克,槟榔15克,柿蒂30克,煅瓦楞30克,甘草6克,大枣3枚,7剂。二诊(9月11目):服药后诸症均瘥;停药3周后,泛酸、嗳气、恶心等旧症复作,但其程度均轻于初诊,再予原方7剂而愈。
  3.肝气犯胃案钟男,29岁,2007年2月16日就诊。主诉:泛酸。右胁隐痛,夜间胃痛,胃痛甚则呕吐,大便溏薄,膝酸软,舌质红,舌苔白,脉细弦。有脂肪肝。证属肝气犯胃克脾;治以疏肝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香附15克,白芍30克,当归10克,虎杖12克,姜黄12克,五味予9克,黄芪15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败酱草20克,白芷50克.甘草12克,煅瓦楞40克。二诊(2月27日):服药3剂即泛酸止,胃不痛,右胁隐痛亦止,大便仍溏,原方加车前子30克,泽泻15克,再予l0剂。

古代中医与泛酸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说:“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但据《程杏轩医述·吞酸》引李东垣语:“吐酸者,……若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误也。”刘主乎热,李主乎寒,各执一辞。朱丹溪则出面调和之,《丹溪心法·吞酸》“附录”中指出:“《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因其持论中庸,后人便沿袭至今。 其实历代先贤还有许多高见未被重视。例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噫醋候》云:“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明确提出痰湿、脾胃虚寒(弱)、饮食停滞同样可以导致泛酸。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外感吐酸水·内伤吐酸水》中云:“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魁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他对恼怒伤肝,肝气犯胃,食积不化导致吐酸有进一步的发挥。至清·张璐《张氏医通·呕吐哕·吐酸》论及治法甚详,足堪遵守:“若胃中湿气郁而成积,则湿中生热,从木化而为吐酸,久而不化,肝木日肆,胃土日衰,当平肝扶胃,逍遥散服左金丸;若宿食滞于中脘,平胃散加白豆蔻、藿香、砂仁、神曲。”这些论述甚合临床实际。可见在采撷各家学说时,不能因为敬重“大家”而被其言论所囿,“中小家”的观点亦不容忽视。

  关于泛酸的脏腑病位,因肝属木,在味为酸,因此古人十分强调吐酸为肝病。这些论述均过于拘泥五行学说。如同上述案例所示,泛酸存在多种情况,并非皆关乎肝木,酸味并非均出自肝脏。“酸源”主要来自于胃,病位主要在胃,并与肝、脾、肠有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临床上需审证求因,不可一概而论。可见在继承中医时,不能因为敬重古人而被其言论所囿,当尊重来自临床实践的经验。 泛酸作为脾胃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常伴随胃痛、胃痞、恶心、呕吐、嘈杂、暖气等症侯一同出现。不难发现。泛酸的证治与胃痛、胃痞、呕吐等胃病相似,至少存在饮食积滞、痰湿内阻、肝气犯胃、邪热内结、脾胃虚弱(寒)等证型,有实有虚,也可见到虚实夹杂,并非仅止于寒热两端。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研究 危害 缺乏 op mn qr st 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