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伴恶性心包积液发生的原因

 

恶性肿瘤进展时侵犯心脏并非少见,而原发灶以支气管肺癌纵隔肿瘤多见。通常来讲,心包积液多为癌肿病者临终前表现。那么,癌症伴恶性心包积液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据尸检结果,癌症患者约5%~12%发生心脏及心包受侵,其中一半侵及心包,1/3侵及心肌,余者为两者均受侵。只有15%的心包转移者发生心包填塞症,通常发生在终末期的患者。心脏和心包转移瘤比原发肿瘤多40倍。

 

癌症伴恶性心包积液的病因学及病理生理学:

 

心包为脏层心包和壁层心包之间的潜在腔隙,是一个由数毫升浆液充填的浆膜囊,其间如积聚过多液体,称为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可使心包囊内压力升高,妨碍右心静脉回流,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心包积液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肌梗塞、外伤、炎症、结缔组织疾病、放射线、肿瘤、代谢性疾病及药物等。以恶性肿瘤为病因引起的心包积液,通常叫做恶性心包积液或癌性心包积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心包积液也可由炎症引起。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的放射治疗也有产生放射性心包炎的可能,何杰金氏病患者纵隔放疗后约5%的患者发生心包积液。

 

有肿瘤患者尸检表明,心包积液的发病率约为3%,以肺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最常见,其次为恶性黑色素瘤及肉瘤。肺癌和乳腺癌占所有心包积液患者的60%~75%。尸检资料证实35%的肺癌患者,25%的乳腺癌患者发生心包转移。但临床证实的心包转移远低于尸检结果。心包内癌细胞产生积液是由于间皮细胞受刺激和淋巴管引流受阻所致,常可见于:

 

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直接蔓延。

 

2.纵隔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经淋巴管逆行播散。

 

3.各种原发性肿瘤血行转移到心脏和心包脏层。

 

心包积液的直接机制只有一个,就是肿瘤细胞弥散性的广泛的播散在心包腔表面,引起心包本身分泌和重吸收心包积液的机能受到损害所致。心包腔积聚过多液体可使心包内压力升高,并妨碍右心静脉回流;或心包缩窄导致心脏填塞。此外,还有一个并发症,就是由于液体的积聚,心包腔内的压力增高,影响心脏舒张期充盈,导致心脏搏出量减少。

 

恶性心包积液的产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疾病,一是心脏及心包本身的恶性肿瘤,如心脏肿瘤中比例较高的粘液瘤及少见的粘液肉瘤,心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原发性心包肿瘤等。二是发生在心脏的继发肿瘤。三是以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转移、浸润、累及心包引起的恶性心包积液。由于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难以和其他心脏疾患区别,目前心脏肿瘤多是靠影像学诊断,特异性不是太强,心脏直接检查创伤性较大等原因使得心脏肿瘤引起心包积液的诊断较为困难。因此,心脏肿瘤的诊断总的来讲认为较少见。

 

癌症伴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

 

心包积液,如心肌梗塞、炎症等原因引起的,发展较缓慢者,临床上可无症状;有些可有心前区、肋弓下和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或有轻度静脉怒张、低血压等。许多心包转移患者无症状。由肿瘤引起的恶性心包积液通常为逐渐形成,也可能很迅速,症状与心包积液形成的速度相关。如果积液的形成很缓慢,即使积液量达1000ml症状也不明显。但是,快速产生的积液,液体量只有250ml就可以产生明显症状。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患者伴有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导致的心包填塞的典型特征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疲乏、虚弱、心悸、头晕及胸痛,体检发现有颈静脉怒张(Kussmaul’ssign)、静脉压升高、血压下降、脉压变窄、心界扩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奇脉(表现为吸气末脉搏减弱伴随收缩期血压上升10mmHg以上)、心脏搏动减弱、心音遥远、心包摩擦音、肝脏充血性肿大及尤尔特氏征(由于左肺受压,在左侧肩胛角处有一浊音区,听诊呈管状呼吸音)。严重的心包填塞,如不有效地处理最终将导致心脏衰竭。

 

以上关于癌症伴恶性心包积液发生的原因的介绍,希望对大家的疑问有所帮助。大家可以这样子对恶性心包积液进行治疗:局部可行B超引导下心包内置管引流术,为最安全有效的方案,可作为首选。 对非小细胞肺癌在全身化疗的同时还需要作局部的处理,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心包积液:可在穿刺抽液后注入硬化剂、化疗药,心包开窗术、心包切除术;但如果生存期较短,则不宜选择高危险的治疗方法。相关文章链接:1/4的乙肝会变癌:三个症状提醒你病情正恶化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恶性心包积液 癌症晚期 癌症治疗 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