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主要化学致癌因素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导致胃癌发生的直接诱因,同时睡眠严重不足、饮食几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也会诱发胃癌,那么你知道胃癌的主要化学致癌因素有哪些吗?我们来看看。

 

动物实验证明诱发胃癌的化学致癌物为亚稍基胺类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1.亚硝基化合物( nnitrosocompounds,noc):胃癌的病因学说有多种,但以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最受重视,研究得最多。天然存在的亚硝基化合物在食物和饮水中广泛存在。 亚硝基化合物分为亚硝胺( nnitrosomines)与亚硝酰胺( nnitrosonudes,nad)2种,能溶于水和脂肪中,可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合成,具有使dna烷化的作用,其前体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是大众性暴露的一类致癌物,几乎对所有的实验动物都有致癌性,noc尤其是nad与消化道肿瘤关系密切。亚硝胺是间接致癌物,如二甲基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等,可能是人食管癌及贲门癌的病因之一;亚硝酰胺在化学性质上比亚硝胺更为活泼,是一种直接致癌物,可直接作用于机体暴露部位,使之发生癌变。叶为民等在对福建长乐县探讨鱼露与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鱼露中含有丰富的n一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质,经亚硝化后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食用发酵的海产品可能是沿海居民及日本人胃癌高发的原因。哥伦比亚的调查表明,在胃癌高发地区,从饮水和蔬菜中摄人的亚硝酸盐含量比胃癌低发区的对照组高得多。

 

我国福建省11 个具饮用水质分析结果表明,高发区饮水中的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等明显高于中低发区。 亚硝胺对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并没有直接的致突变作用,但是,在亚硝胺化合物中与氨氮相连的0【一碳原子上的氢受到肝微粒体p的作用,使一碳原子上的氢形成羟基,这个化合物不稳定,进一步分解和异构化,生成偶氮化合物,此化合物是致癌的活性剂。许禄等用半经验分子轨道理论法获得的电子结构参数与致癌活性相关联,建立起的该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与致癌活性的定量关系表明,化合物中的静电荷( qh)与致癌活性呈正相关。亚硝胺与氨氮形成的化合物中rs.和rs:吸电子性增强,将使a碳以及n 亚硝基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静电荷增大亦即qh 增大,导致碳上的氢更为活泼,更易于被氧化,所以呈现较高的致癌活性。郭永军等于1994年用甲基苄基亚硝胺 ( nmbza)诱发胎儿食管上皮(hfe)组织,通过southern 杂交和免疫组化(ih)分析发现,nmbza诱导24小时的 hfe中有egfs.的扩增和表达;并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在1周和3周时又分别有cmyc和int基因的扩增,初步揭示了亚硝胺致癌的机制。 亚硝酰胺实验研究表明,亚硝酰胺癌变的启动过程是致癌物与细胞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1997年,邓大君等将胃液中nad总含量和胃窦部黏膜活检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发现panmyc.p62过表达率在胃液nad阳性者和阴性者中差异显著,提示myc基因可能在nad致人胃癌过程的早期发挥作用。

 

2.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杂环胺类化合物,包括氨基咪唑氮杂芳烃和氨基咔啉两类:鱼、肉类食品在煎、炸过程中会产生杂环胺类物质,实验研究已证实杂环胺具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食物在火上烟熏煎烤时,有机物高温分解和不完全燃烧可形成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多环芳烃进入哺乳动物细胞后经代谢活化而成为高毒性的代谢产物,能不可逆地损伤生物大分子,在体内产生许多毒性效应,包括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免疫毒性、致畸形和致癌性等。

 

近30 年来,冰岛居民食用熏制食品减少,新鲜食品增加,胃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日本调查资料也显示,有20%的家庭经常食用烤鱼,并在烤鱼中分析出多环芳烃化合物,食用量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高温下的分解物具有致突变作用,推测某些地区胃癌高发与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化合物有关。乌拉圭为胃癌高发国家,居民有食用腌熏肉类制品的习惯,在当地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膳食中含杂环胺2一氨基一1 甲基.苯基咪唑吡啶时,患胃癌的危险增加近4倍,若同时暴露于亚硝基二甲胺,则患胃癌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

 

胃癌的主要化学致癌因素有哪些,以上已经做了简单的介绍了,为了远离胃癌,看完文章之后,相信大家也有意识要在生活中避开这些胃癌的化学致癌因素了,随后祝大家生活健康。相关文章链接:胃癌早期症状 排黑便可能已患胃癌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致癌因素 胃癌病因 胃癌 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