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中医总提醒“要少吃水果”

健康的生活方式里,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多吃蔬果,但老中医却认为要少吃水果,多吃反而伤身,为什么呢?

为什么老中医总提醒“要少吃水果”

《阴符经》有一句话,叫“食其时,百骸理”

 

仅仅六个字,就将饮食讲的很清楚了,大道至简啊。这六个字可以理解为:食这个地方、在这个时令、本身具有的东西,绝对是最好的。一切遥远的山珍海味,都没有这个本地的‘它’好。

 

我们再看看目前市面上卖的水果,具备了上面的条件吗?

 

第一:食这个地方(必须是当地产的)

 

目前物流发达,很多水果都是外地的水果,不是本地的水果,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地的水果,最适合产地的人食用,因为当地的气温、土质、环境,造就出来的东西,就是养当地人的,吃异地的水果,就很容易伤身体。比如海南冬天产西瓜,湖北冬天不产西瓜,如果将冬天海南的西瓜运到湖北来,在大冷的冬天食用,与食毒药无异。

 

第二:在这个时令(必须符合时令)

 

秋天天气干燥,大自然赐给我们雪梨,滋阴润燥;夏天天气炎热,大自然赐给我们西瓜,清凉解暑。 如果将雪梨保存到第二年夏天来食用,就算是当地产的,也是害人不浅,因为夏天潮湿,食用雪梨会加重体内的湿邪啊。

 

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水果都不是当令的,苹果一年四季都在卖,圣女果一年四季都在卖,香蕉也是……这些水果吃起来自然对身体是不利的,因为首先他们不符合时令,其次在保养这些水果的过程中,人为地使用了一些防腐剂,两者的毒害,身体受不了啊

 

另外,很多水果为了卖个好价钱,提前上市,常常使用一些激素,加速水果的成熟,比如市面上卖的“桃”,外表看起来很漂亮,好像是熟了,其实吃的时候发现,其核还是嫩,这说明桃没有熟,只是打了催熟剂,让他的表面看起来像是熟的。这样的水果目前很多啊!他们也不符合“时令”。

为什么老中医总提醒“要少吃水果”

第三:本身具有的东西(是否符合身体的需求)

 

水果中有很多是寒凉的,久食、大量吃损伤脾阳。

 

目前我们大多数人,心浮气躁,心气沉不下来,形成上热下寒的状态,上面热燥,下焦却寒凉,吃用寒凉的水果虽然当时心中舒服,但牺牲的是自己的肾阳,时间久后最终会导致脾肾阳虚,女的会月经不调、子宫长肌瘤、脸上长斑;男的会腰痛、腿沉、腰椎间盘突出..….很多患者长期大便稀塘、冬天双脚冰冷、下肢静脉曲张等,无不与进食寒凉的食物有关。

 

民间有句俗语:病号不忌嘴,大夫跑断腿。寒凉的水果天天吃,服用再多的药物也是枉然啊!病人会说:水果加热了能吃吗,加热了就不寒了嘛!寒性水果加热了改变不了水果的寒性,就好比我们喝菊花茶,虽然是用开水泡茶的,喝起来烫嘴,但它还是下火的,寒性的,因为它的药性是寒凉的。寒性水果加热了改变不了水果的凉性,除非你放一些生姜、黑胡椒、肉桂、八角之类的温性调料,与水果一起加热,但这样的水果还好吃吗?

 

尤其是病人,要少吃水果、戒掉水果

 

少吃水果、戒掉水果的出发点是希望如今“把水果当饭吃”的饮食习惯回归到以“五谷为养”的饮食基础。

 

首先来看,宣传吃水果对身体好的多为西方人,他们的祖宗也是吃肉长大的,他们的膳食中以各种肉类、奶制品为主,而且喜饮酒、咖啡之类,蔬菜很少,所以卫生舆论呼吁多吃水果蔬菜来减少肥胖问题、使身体更健康。

 

而中国人的祖先是吃素为主长大的。现代中国人父辈中,有谁听说是吃肉长大的?那时候有菜里有点肉星都是奢望。中国人的体型相对于西方人而言多为偏瘦小,既不适合大量吃肉,也不适合把水果当饭吃。尤其是现代女性,为了苗条、美丽,使劲地吃水果,结果把皮肤吃得发黄、无光泽,还长着雀斑。

为什么老中医总提醒“要少吃水果”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四句话是饮食养生的关键。“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粘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

 

什么是种子?种子是植物特有的繁殖体,种子都有生发之力、繁殖之性,人类就是依靠这种具有生长之性的谷物才能存活、繁衍。粮食作物五谷才是人体必需的培养“后天之本”的基础,五果、五畜、五菜都是调剂之品。

 

现在生活富裕了,物质丰富了。而人们总是在不能得到之后变得变本加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物质都算匮乏,吃不到肉、喝不到奶,也没几个水果零食可吃,那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希望能把以前没吃到的加倍吃回来。疾病从没得吃“饿出来”变成了“吃出来”的。

 

如果想追求生命更长一点、那在吃的问题上就要多“悠着点”。吃得对,才能走得远。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阅读:晨起3片姜胜过人参汤,怎么吃最好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水果 中医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