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身观 和谐人生(二)


  3、仁者寿,以德冶养心身
  中国传统养生中十分注重“以德立身”,“养生必先养性”,这里的“性”是指品德、禀性。孔子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又说“仁者寿,智者乐”。《礼记·中庸》:“大德必得其寿。”孟子则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荀子也认为仁义德行为长安之术。《内经》则有“德全不危”的明训。《黄帝内经太素》:“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养生以修德为首务,修德以修心为中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完善人格,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唐医学大家孙思邈献身医道,倡导“大医精诚”,“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具有高尚的医德,相传他寿至140余岁。这样的事例古今以来不胜枚举。
  1948年世界卫生协会曾经提出健康的概念应该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应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品德的良好状态。现代心理学认为,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有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的作用。一个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往往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自制力强,为人豁达大度,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碰到困难和挫折不会灰心丧气,以快乐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
  4、动而中节,养生贵在适度
  裘沛然先生曾经提出“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的观点,“度,是衡量一切事物轻重、长短、多少的统称,后人引申为处理事物最适当时为适度。度,包括理度、法度、制度、气度、节度等,做人的一切,都得有个度,养生也不例外。”
  裘老说,孙思邈提倡饮食应达到“饥中饱、饱中饥”为最合适,就是饮食之度;汉代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就是劳逸之度;《内经》载: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竭精气,就是房事之度;《论语》曰:“惟酒无量不及乱”,就是饮酒之度;另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悲欢之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理财之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精神文明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做人之度。
  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指无过无不及,把握处理事物恰到好处。《内经》曾提出“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诸如饮食过饱、情志过用、劳逸过度等均可成为致病之因。裘沛然先生提出“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可以认为是中庸之道在养生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5、道法自然,健康寓于自然之道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混沌无形但可以感知,其特点是“无为而无不为”。对于养生来说,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依据老子“道法自然”的理念,如果一定要探求健康长寿之道的奥秘,那么健康长寿之道法于自然而然。其实,人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健康长寿,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容、淡定、坦然地面对生活,品味人生,乐天知命,诗意地活在真实的生命感受之中,那么你必将拥有和谐人生,健康长寿就悄然地不期而至。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人生 和谐 心身观 -- 中医 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