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微量元素缺乏排行榜

  事实上,每个能自行咀嚼进食、能吃块状食物、能在太阳底下自由奔跑的孩子,一般不需要额外补钙。两岁以内的小孩子,因为咀嚼和消化能力有限,食物比较单调,户外活动也比较少,最好补充一定量的钙剂和鱼肝油。鱼肝油中丰富的维生素D,能降低肠道内的碱性,促进钙质在小肠内的吸收,这是确保宝宝不缺钙的关键。

  误区三:补钙剂越细越佳

  基本上,这种观念是受广告的误导,无论钙粉的颗粒有多么细(甚至有些广告上说,他们的钙剂已经“纳米化”),钙的吸收率也只在30%到40%之间,根本不存在所谓“95%”的吸收率。吃下钙剂后,钙首先进入血液中,形成含钙细胞,之后再通过复杂的变化过程穿透骨头最外面的硬层,固定到里面的骨质中。补钙剂的颗粒大小只是物理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对钙的吸收率,因此贵的不一定就好。考虑到儿童的肠胃功能较弱,不要选择碱性较强的补钙剂,如碳酸钙、活性钙等。0~2岁的孩子,每天大约需要600毫克的钙量,其中400毫克完全可以从食物中取得,因此每天需补200毫克的钙剂。父母可通过钙剂中的含钙量来换算控制。

  误区四:所有的钙剂都需要维生素D帮忙吸收,所以要给宝宝买“二合一”钙剂

  父母应慎给孩子服用大量添加维生素D的补钙剂,尤其是同时在服用鱼肝油的宝宝。因为服用维生素D过量,会产生积蓄中毒现象,使宝宝食欲减退、反应迟钝、心率不齐,还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既缺钙又缺维生素D,宝宝皮下脂肪内的活性物质在阳光作用下也能转换成维生素D,这种“自我合成”是最没有副作用的。因此,就算宝宝有缺乏维生素D的症状,医生也建议间断口服一定量的维生素D,同时多让孩子晒太阳。之所以选择“间断补充”,是不想让摄入的维生素D抑制孩子体内自身维生素D的合成。

  目前,也有新生代的钙剂,如氨基酸钙、苏糖酸钙、维生素C钙等,可以达到30%以上的吸收率,不需要维生素D的帮助,父母可为孩子选择一些。

  误区五:牛奶加钙,会产生“倍添效应”

  “我们喝普通牛奶,我们给宝宝喝高钙奶。”这种选奶方式对不对呢?专家们认为,以牛奶本身100mg/100ml左右的钙含量汁,它本身已是种“高钙饮品”,在牛奶中再添加钙,实无必要。考虑到钙的安全使用量,从今年初开始,上海已不再批准新的高钙儿童营养牛奶面市。

  在牛奶中添加钙粉,也是“爱子心切”的行为误区。因为牛奶与钙一起服用,会产生酪化反应,不能被人体吸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两餐之间给孩子服用钙剂。

  误区六:复合钙剂多多益善

  市场上口碑响亮的钙镁合剂、钙磷合剂,真的可以达到补充微量元素“双管齐下”的作用?NO,恰恰相反,磷的摄入量过多,将与钙化合成不溶于水的磷酸钙排出体外,而镁过量不仅影响到钙的吸收利用,还会引起运动机能障碍。而因为食物与水源的问题,我国北方地区的宝宝摄入的磷和镁都已超标,因此,妈妈们需小心,千万别给宝宝服用含磷或含镁的钙剂。

  No.4 碘

  碘少碘多都有害

  在不少妈妈看来,补碘食品多多益善,孩子平时吃的零食有紫菜饭团(寿司)、海苔薄片、海苔饼干,吃的奶粉中补充强化了碘元素,甚至平时吃的食盐,也是高碘盐。妈妈们都知道,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微量元素,缺碘儿童甲状腺肿大,会通过内分泌影响到孩子的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的增长,还可能影响到婴幼儿的脑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因此,妈妈们觉得经常给孩子吃海带冬瓜汤还不够,薯片、饼干、蛋糕、糖果,凡是想得到的零食,都要买海苔味的。食物补碘果然越多越好吗?

  其实,长期过量摄入碘元素,甲状腺一样容易肿大。一般儿童摄入碘的最高限量为每日800微克,城市里营养条件比较好的儿童,常常超量摄入碘元素,这种蓄积到了孩子10岁以后,其“威力”就显现出来:皮肤科医生认为,很多10~12岁的儿童(包括女孩子),在例假和遗精尚未到来时,就长了满脸的青春痘,近乎“毁容”,原因就是碘补多了,打破了正常的内分泌平衡,导致孩子体内雄性激素水平过高。

  No.5 硒

  硒元素,用量最少,见效最早

  “你家孩子吃富硒蛋了吗?”最近,一种人体需求甚少,但作用不小的微量元素逐渐进入父母们的视线,因为很多专家正告说:缺硒是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0~7孩子反复罹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人体对硒的要求甚少,如中国营养学1998年修订的标准中,提出每天膳食中硒的供给量为:1~3岁20微克。4~6岁40微克,7岁以上50微克。补硒,很难用单纯的药物供给。用各种安全的做法在食物中加强硒元素的供给,是可行的,如给蛋鸡喂的饲料中添加硒元素后,产下的鸡蛋更有利于儿童安全补硒。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排行榜 缺乏 孩子 宝宝 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