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 var pic001Array=["http://www.vivijk.com/special/26_yangshipin/ysp01.jpg","http://www.vivijk.com/special/26_yangshipin/ysp02.jpg","http://www.vivijk.com/special/26_yangshipin/ysp03.jpg","http://www.vivijk.com/special/26_yangshipin/ysp04.jpg","http://www.vivijk.com/special/26_yangshipin/ysp05.jpg","http://www.vivijk.com/special/26_yangshipin/ysp06.jpg","http://www.vivijk.com/special/26_yangshipin/ysp07.jpg","http://www.vivijk.com/special/26_yangshipin/ysp08.jpg"]; //info var info001Array=["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

肯德基餐厅开业不久后,那里就成为北京旅游的一大景点。很多来到北京的人,必定要去肯德基吃上一次,然后与门口的肯德基上校留影纪念,并让这种全新的经历成为回到家乡之后的谈资。而最有趣的事情是,前门肯德基的三楼每个礼拜天都给人家举办婚礼。在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举办婚礼,这大概是全世界都没听过的。不过那个时候能够到肯德基举办婚礼,在北京是一件比较有面子的事情。在麦当劳和肯德基逐鹿中国快餐市场的时候,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也进入了快餐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快餐产业,在工业化、标准化的利器下,安全卫生、快速便捷的各种中外快餐,成为了现代生活的标志之一。

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洋快餐在一个方寸之地打造的整洁环境。在那里,看不到油条铺子里沾满油垢的桌椅板凳,看不到拉面馆中脏兮兮的碗筷,并且每一个洋快餐店都配备了高标准的卫生间,让人感到十分方便。而这在当时的中式小吃店里,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能够吃上一顿洋快餐,绝对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洋快餐几乎就是时尚的代名词。吃洋快餐比吃中式的大饼、油条档次要高许多,而没有尝过洋快餐味道的人,无疑是十分老土的。

时间变了、环境变了,这种心态却被保持了下来。但是洋快餐本质上不过是舶来的沙县小吃,吃它只为图个方便、图个饱,在英美等国,它们不过是一种大排档性质的餐厅而已,从来就不该是时尚、高端的代名词。

","Starbucks星巴克

雅斯培•昆德在《公司精神》一书中讨论星巴克品牌时用了“咖啡宗教”这个词。他认为星巴克的“咖啡宗教”是由具有大致相同的人生情调、社会身份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星巴客主席兼CEO霍华德•舒尔茨说:“我们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销售规模。我们试图让我们的顾客体会品味咖啡时的浪漫。”他们的这一说法在中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最黄金的地段,最讲究情调的顾客,一派小资心仪的浪漫优雅。

但2006年起发博客请星巴客退出故宫的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却认为:在西方人的普遍观念中,星巴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的代表符号”,影视作品中也常拿“遍地都是星巴克”、“星巴克开到白宫”等语言开涮。“在美国,星巴客遍布超市、商场、闹市区,星巴客的绿色美人鱼标志的出现频率,比麦当劳的大M还高。在市中心任何一条路上开车,几百米之内都能看到一个星巴克。有美国朋友开玩笑说:失火的时候美国消防队队员让马路这边的星巴客顾客撤退,撤退到哪里?马路对面的另一家星巴客。因为,50米之外或是马路对面肯定会有另一家星巴客。在美国的一个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调侃似的一个标语:最后一家星巴客。在美国只卖4美元的星巴客,怎么可能要求它高档、优雅?

星巴客在美国是很物美价廉的大众饮料,算是咖啡中的快餐,但移民到了中国,却成了时尚、优雅情调的元素之一。性质完全被改变。中国的星巴客消费者们甚至不再去关心口感、价格、分量、质量这些原本最直接的咖啡要素,而更关注在星巴客所体验的情调。如果说,星巴客在美国是卖咖啡,转到中国来,却成了销售情调和文化。

","Chivas芝华士

在国外,威士忌被认为是一种老头子酒,很难想象,会有大学生的毕业派对选择威士忌。事实上,当芝华士在1992年大规模进军中国时,消费人群定位和所有洋酒品牌一样:成功人士。但中国的成功人士并没给芝华士带来销售上的成功。

但现在,芝华士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威士忌品牌,而中国也成为芝华士最大的市场,销量超过美国和欧洲。在苏格兰爱丁堡著名的威士忌中心,芝华士在数百种威士忌品牌中毫不起眼,许多英国人也是到了中国才知道这个来自苏格兰威士忌品牌。但在中国,芝华士已成为威士忌的代名词了。在酒吧,你叫一杯“威士忌加冰”,服务生会想也不想地送上一杯芝华士。

芝华士的全球策略是“芝华士生活”,就像那个著名的广告:舒缓歌声中,几个貌似成功但并不年轻的男人开怀地在冰山上钓鱼。但芝华士的中国生活属于光怪陆离的夜店,属于激情四射的舞姿,属于夜晚,属于中国年轻人。

“我们的目标消费群体是年轻人:思想更开放,能接受新的品牌。”负责芝华士整合营销战略的TEQUILA公关公司中国总经理大卫•亨特 (David Hunt)说,“他们看到国外的派对生活,他们很想体验这种生活方式。”2004年,苏格兰威士忌虽全球销量只增长了2%,但在中国的销量却增长了 170%。一种本应属于成功人士的酒却在未算成功的年轻人那里大获成功,这真是个讽刺。

","Haagen-Dazs 哈根达斯

一个失恋的女孩买了一盒哈根达斯,悲伤地想爱人不见了,只剩她一个人“独自享用这美丽而昂贵的食物”——安妮宝贝写出了小资们的心声。有广告人说,哈根达斯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冰淇淋,但可能是最会卖概念的冰淇淋品牌。“爱我,就带我去吃哈根达斯”,使哈根达斯因爱而贵。

胡先生第一次知道哈根达斯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矜贵,是从做空姐的同学那里得知,在国际航班上哈根达斯是免费的,而且还不大有人吃。一个留学生去了美国才发现,在中国被当成奢侈品的哈根达斯在其发源地美国是个极普通的品牌,就如同和路雪之于中国,主要在超市和自动售货机售卖,很少有专门店,很多美国人听都没听过;售价也很平民,国内卖78元的家庭装在美国只卖2.99美元,“与一堆杂七杂八的我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地挤在橱窗后面,如同遭遇战乱沦落风尘的宫女”,这位留学生这样描述道。

哈根达斯在中国走高端路线,只选择在大城市的繁华地段开店。以至于有没有哈根达斯成了衡量一个城市时尚与否的标志,一些城市的市长甚至呼吁哈根达斯的进驻。因为没有星巴克、哈根达斯和宜家,广州一度被认为不时尚。2000年,哈根达斯在广州的第一家店开张,特意请了当时最红的谢霆锋来剪彩,媒体和市民们很为广州“终于”有了哈根达斯而兴奋。

","Pasta意粉

三个独身甚久的中国女人聚一起做饭,商量好了大家各出一道菜,半小时过去了,端出来三碗意粉。世界上再没有比意粉更好吃的食物了,加菲猫说。但对一个对饮食稍稍有讲究的人士而言,再没有比意粉更乏味的食物了。

拿最常见的“肉酱意粉”来说,过去是穷人食品,买不起大块的上等牛排,只能买些肥瘦不均、五花三道的牛腹肉,放上番茄煮熟,炖成一触即烂的肉泥,大勺地浇在煮熟的意粉上,是意大利引车卖浆者果腹的“江湖菜”。

英国帅大厨JamieOliver曾在电视上教人做正宗的“肉酱意粉”,选用了上好牛肉,这样奢侈的犯罪,搁在300年前,无论穷人富人,估计都得气死。

在西方,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单身汉,每日的自做食谱一定离不开Pasta。一大锅水煮好各式意粉,浇上超市里买回来的酱或自己炒的酱,早午晚餐就此打发,比什么三文治汉堡包精致多了。意粉于西方人之意义,如同方便面之于东方人。

为什么无论中西,横亘欧亚,面条几乎成为古往今来统一性最强的一种主食呢?众口一词的“简单”是唯一答案。在中国,因有村上春树等一干无聊人士之推动,庸常的意粉被贴以“孤独”、“小资”等标签,因而变得五迷三道起来。

至于广东人或香港人发明的诸如黑椒牛柳炒意粉、木瓜肉酱意粉,对不起,它们已经是中餐了。

","Evian依云水

当被问道“喝点什么”的时候,很多人习惯淡淡地说一句:“我只要依云水。”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优越感。

一个依云迷一个月在餐厅、酒吧、家中、外出等饮水上的投入近千元,她认为只有这种精美的水才能与自己的服饰搭配;一个注重细节的女人每天用依云水洗脸,她认为精致的女人不仅要用CD香水,更应该把自己的每一个毛细孔都照顾到最好。依云水似乎成为了中国人的时尚指标之一,好玩的是外国人看待依云水,却只相当于我们对待农夫山泉。

很多人觉得依云水是玩时尚、玩奢侈,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是这样它很快就会过时,会被更新潮的东西取代。

","Bordeaux法国葡萄酒(波尔多)

“路易十三”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建立者,也是法国陈化期超过50年的顶级白兰地酒,在国内一瓶要上万元。同样以葡萄酿制,同样是法国顶级品牌,同样只给少数人刺激的是波尔多葡萄酒。法国出产的葡萄酒被视为对全世界所有的高质量葡萄酒进行衡量的标准。

在国外,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葡萄酒的刺激,而大多数的人只能喝啤酒。在国外,有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赞美葡萄洒的雍容华贵。与法国的香水和时装一样,葡萄酒也象征着法兰西式的浪漫情调与贵族气质。

但一切贵族式的浪漫都会被中国的餐饮文化所过滤。葡萄酒与所有用于饭局的酒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只是颜色比较红而已。就像拿着空瓶酩酊大醉的傅彪,没有人知道他瓶子里装的不是65度的二锅头。

张裕葡萄酒某销售经理称,目前国外品牌的葡萄酒在中国只有极少数的市场份额,而且其中不乏赝品。

为了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普遍需求,葡萄酒在中国走了一条大众消费的路线。现在市场上我们可以找到十几块钱一瓶的葡萄酒。对于葡萄酒这一纯粹的舶来品,其贵族气质在中国已经荡然无存。

有意思的是,在大多数外国平民品牌进入中国变成中产甚至高档品牌的情况下,葡萄酒走了一条相反的路。相关机构调研显示,至2010年,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势头最强劲的国家依然为中国,增长率将达35.91%。在中国,贵族和平民之间的转化是很容易的。

","《谁神话了洋食品?》

1987年11月12日,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很多人无法想象当年肯德基开业的盛况。开业的当天,天气很冷,飘着雪花,“门口排队的人群快要挤爆了”,工作人员不得不打电话求助公安来维持秩序。最后公安出了主意,在外面排队,一次放几个人进去,当时队伍在外面绕了一圈,一排两个小时。排队近一个小时才能买到一块原味鸡,可是人们都兴致盎然。一家美式快餐店的开张,在当时的中国显然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美国驻中国大使洛德、北京市政府领导等人物的到来,使肯德基在中国天安门一侧的前门开店成为当日外电报道的中国重要新闻。

时过境迁,现在满大街的肯德基、麦当劳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的“神圣”了,时间变了、环境变了,但是这种心态却被保持了下来。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去肯德基等洋快餐吃饭,并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似乎更是一种享受,甚至在西餐还不是特别普及的时候,在很多人看来,肯德基、麦当劳就代表了西餐。久而久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就形成了一种“洋食品情结”。

不光是肯德基、麦当劳、以及陆陆续续进军大陆的星巴克、芝华士、哈根达斯等等,都成了国人当做时尚标志而膜拜的对象,至此,洋食品已经成为了神坛上的食品,并且在神坛上屹立不倒。

不论是外国人还是外国人的生意,似乎外国资本都可以在中国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丰收利润。究其原因,我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为外国资本提供了一个最宽松、最支持的投资环境,而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国人心理那种崇洋媚外的极度扭曲,总是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思想,总以消费外国商品为炫耀,可悲的是这样的心理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有所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就拿肯德基与麦当劳来说,在国外,它们的地位就和中国的快餐一样,方便、便宜,既节约时间,又节省饭钱,因此它们被称作“洋快餐”。它们本没有饭店、咖啡厅那样的高档,更加谈不上是一种什么高档享受,充其量也就是家有店铺的大排档,但是,国人常常喜欢有事没事的去肯德基里坐坐,点些鸡翅看看小说,“品位生活”;比如星巴客在美国是很物美价廉的大众饮料,算是咖啡中的快餐,但移民到了中国,却成了时尚、优雅情调的元素之一;再比如哈根达斯,一个留学生去了美国才发现,在中国被当成奢侈品的哈根达斯在其发源地美国是个极普通的品牌,就如同和路雪之于中国,主要在超市和自动售货机售卖,很少有专门店,很多美国人听都没听过;售价也很平民,国内卖78元的家庭装在美国只卖2.99美元。

这些洋食品在中国贵得离谱,销量却节节攀升,这个现象反应出中国人长期神化或者热衷洋快餐的心态。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淮生淮北则为枳。大家是否想过,洋食品来到中国后是否就不那么“原装”、不那么卫生、不那么健康了呢?最主要的是,他们真的是神坛上的食品呢?还是崇洋媚外的情节赋予了它们特殊的价值。

说到底,洋食品从来就不该是时尚、高端的代名词,也没有那么传奇,是到了该平视它的时候了。

"]; var i001=0; var pic001Obj=document.getElementById("zxx_pic001").src; function img001Chg(flag001){ document.getElementById("zxx_pic001").src="loading.gif"; if(flag001){ if(i001==7){ //3最大数量 i001=-1; } i001++; }else{ if(i001==0){ i001=8; //4最大数量 } i001--; } pic001Obj=pic001Array[i001]; info001Obj=info001Array[i001]; document.getElementById("zxx_pic001").src=pic001Obj; document.getElementById("zxx_info").innerHTML=info001Ob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