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的新看法:死于癌症是最好的死亡

 

 

很快,各大专业媒体也开始纷纷著文评论。

 

福布斯杂志医疗专栏记者ElaineSchattner在网站上写了一篇长文反驳史密斯的观点,文章题目就叫“为什么我们需要治疗癌症?”可谓针锋相对。

 

在著名的医学网站webMD上,诺瓦克医院癌症研究中心的主任医生理查德·弗兰克写了一篇长文评论史密斯的观点。他首先总结了史密斯文章引来的各种批评意见:“太简单化;根本没有考虑癌症患者经受的现实痛苦;年幼的孩子患癌了怎么办?这些孩子的父母的感受你考虑过吗?史密斯说有了爱、吗啡和好酒,癌症就没有痛苦,然而很多癌症患者在痛苦中死去”。但他部分地同意的观点,认为读者也许过于误读了,只是想提醒大家,如果死亡无法避免,不如坦然面对。

 

英国癌症研究所的主任医师皮特·约翰逊教授显然对说的“远离雄心勃勃的肿瘤医生”很不满,他说:“我们所有人当然都难免一死,但是癌症夺去了太多太年轻的生命。正是有我们这些‘雄心勃勃’的肿瘤医生不懈的努力,我们才得以能够给予患者可能的选择。我们对癌症了解得越多,我们能够给予患者的选项就越多。我的病人大多数都很清楚他们自己什么时候想要治疗,什么时候不想要治疗了,他们都宁愿我‘雄心勃勃’,也不愿我们成为虚无主义者。”

 

如何正确对待

 

史密斯医生的文章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是不会有多少人在意的。几乎同时,另一位影响力极大的人物,《纽约时报》的行政主编比尔·科勒(BillKeller)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专栏文章,也持同样观点。科勒对一位放弃治疗的四十多岁的乳腺癌患者大加赞赏,鼓励她避开传统的手术或化放疗,而只接受止痛等辅助疗法,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对于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殚精竭虑的医务人员,这些影响力很大的人物,向公众传播这样一种对恶性肿瘤恐惧、消极、宿命的论调,实在是普及医学知识的一大阻碍。对于处于彷徨挣扎心态中的癌症患者,这也是巨大的误导。不知道有多少本有生存希望,可以很好地带瘤生存甚至治愈的癌症患者看了这种宿命论的文章而放弃了治疗,由此带给本人和家人的将会是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时至今日,如果你不幸患上了心脏病、感染疾病、肝炎、艾滋病、糖尿病等等,不用问,所有人都会接受治疗,坦然面对疾病。既然如此,何以对于癌症就得消极放弃,等待死亡的来临呢?对于年轻的患者,生存永远比死亡浪漫得多。原因也许只有一个,在包括史密斯医生在内的大多数人心中,癌症仍然是绝症,无解,患上了癌症就只有等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癌症的治疗是患者个人的选择。如果成年人不愿意接受治疗,没有人应该被强迫治疗。每一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觉得最有尊严的死亡方式,史密斯医生的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人们信赖的医学界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简单地否定那些可能有效延长癌症病人的生命而且能体面生存,甚至可能完全治愈或者至少长期不发病的新的治疗手段,过于自信地给努力工作的肿瘤医生贴上浪费金钱、无视后果的标签,显然有误导公众至少是肿瘤患者之嫌,也与他的身份不太符合,是不够负责的言论。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史密斯的文章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别对患上癌症过于恐惧,或者被诊断出癌症了,立刻精神崩溃。虽然普通人不太可能像他所描述的那样,不但不惧怕,反而有欣然之感,甚至充满浪漫情怀,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即便不幸患上了癌症,也不需要那么恐惧。对于年事已高、患上的又是恶性程度高的肿瘤,避免侵入性治疗,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让余下的时光尽量过得有质量、有意义,当然是合理的,也是值得推荐的选择。对于年纪尚轻,或者患上的是像乳腺癌、前列腺癌这样治疗效果好、痛苦程度也不算高的肿瘤,坦然勇敢地面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一切可能的有效手段,是更应该推崇和鼓励的。

 

癌症治疗新看法:死于癌症是最好的死亡,这个看法其实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谁都会死,患上癌症只不过是让我们预知了剩下的日子,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变自己能活多久。治疗癌症心态最重要,“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何不坦然面对癌症呢?相关文章链接:小病酿成癌:4个易拖成癌症的小毛病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癌症治疗 抗癌 癌症